从美敦力新建研发中心,看二十年医疗外企研发趋势

快讯

康谈网 MedTrend医趋势(Trendhc) 2017-10-22 11:06:22

摘要 2017年9月,礼来制药正式宣布关闭其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一波外资药企研发中心在众人的瞩目中离开。...

美敦力

从美敦力新建研发中心,看二十年医疗外企研发趋势

  2017年9月,礼来制药正式宣布关闭其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一波外资药企研发中心在众人的瞩目中离开。

  与此同时,外资医疗企业的研发中心也开始做出调整。是撤离?还是加码?是外资医疗企业面临的问题。

  9月,GE中国研发中心部分撤出,回归公司本土,一时之间“回归”言论甚嚣尘上;而就在昨天,美敦力做出重磅决定,宣布在成都奠基建设中国第二个医疗创新中心!

  两家医疗行业巨头,决策不同,跨国外资医疗研发中心的未来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医趋势从二十年来外资医疗研发的发展角度,同大家一起研究下。

  跨国医疗在华研发中心的几个发展阶段

  一般说来,跨国医疗企业在华外设立研发中心大致分几个阶段。当然,并不是每个企业都经历了所有阶段。

  1、研发支持公司的商业扩展,以市场为导向,为来自西方的产品在本地进行扩张

  这一阶段是跨国研发中心刚刚建立的阶段,每一家外企进入中国的必经阶段,研发中心的目标实际上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推广,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同时示好中国政府,换取一些政策优惠。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进入中国的时机各不相同,但大多集中在改革开放前后。

  GE医疗:

  1979 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办事处。1991 年,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成为GE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1996年,GE医疗无锡研发中心成立。

  西门子:

  1992年 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是西门子在德国以外成立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CT生产基地。同时还是除德国总部外西门子全球最大的X光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

  飞利浦:

  早在1920年飞利浦的产品就进入了中国市场,

  1985年在中国设立第一家合资企业。

  2、利用当地人才和科研资源,建立特定研发部门,对总部研发提供功能性支持

  2000年前后,跨国企业热衷于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加快。一是为了借助中国庞大的技术力量和优越的基础设施;二是扩大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市场地位,更快速地为中国市场提供产品。

  同时,由于担心技术外溢,跨国公司向国内转移其研发环节非常谨慎,转移至国内的研发环节,大多缺乏核心平台,在其全球研发体系不占重要位置。

  3、本土研发中心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独立开发针对本土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经过十几年从无到有的发展,跨国医疗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这种研发中心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与最初期只在中国建立营销中心和销售团队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前者是把产品带到中国来,后者是把研发的核心技术放在了中国。

  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华研发机构纳入其全球研发体系并发展成全球研发中心,使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战略地位得到较大的提升。

  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升级是促使外资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几乎所有的跨国医疗公司都在关注中国的市场,关注中国的进步。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保持并拓展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可以直接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相关产品,以支持其产品的先进性和技术行业的垄断地位,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GE医疗:

  从1996年至今20年间,GE医疗无锡公司实现了100%的本土研发。产品在国内采购的总比是85%,其中超声主机团队还实现了100%的本土化生产、本土化采购和本土化员工及管理团队,从而研发出65款达到国际水准的医疗设备产品,供应全球市场。除了高精密设备探头以外,无锡工厂不加工零部件。

  GE医疗无锡公司已成为GE全球超声主机和探头的最大生产基地,同时也是GE全球第二大生命健康事业部研发生产基地。

  4、全面整合到公司全球研发网络,同时开发针对本土及全球市场的新产品,并向总部输送人才和知识

  对于跨国医疗企业来说,中国研发中心如果能走到这一阶段,就代表着质的飞跃——不再依赖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的技术输出,而是将自身打造成为创新中心,反向输出到全球研发中心。此时,在跨国外企中,相较于以前调外国人来担任中国区总经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区总经理由中国本土人才来担任。

  锐珂医疗:

  锐珂医疗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制定了一整套中国化的运营战略。2008年初,锐珂全球研发中心(上海)正式成为覆盖所有锐珂产品线的全球研发中心。目前,在中国的研发人员已达300多名,占到全球研发人员的46%,这是在很多跨国品牌无法达到的规模。

  锐珂上海全球研发中心推出了多款自主研发产品,包括DRX-Nova数字化X射线摄影成像系统、全功能无线DR等。

  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技术创新上并不输于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是设立中国研发中心做创新的目标:从客户需求——特别是本土需求出发,通过科研产生新概念,再利用技术实现,最终回到市场上,满足客户的需求,把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5、研发战略重心开始转移,研发回归Global

  随着国内外医疗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重心的偏移。企业开始将研发及工厂转移到全球经济成本更低的一些地方。

  GE医疗:

  早在2016年,GE的研发战略重心就开始转移。GE成都研发中心全部被裁掉,大概有70多人左右,只剩市场销售等部门。裁员主要集中在Health Care 部门,CT, X-ray 等产品均出自此部门。

  2017年元旦,GE在华的全球创新中心总裁、科研开创者之一陈向力突然宣布离职,同时有消息称,还将计划对该研发中心裁员70%。作为GE中国的研发第一掌门,陈向力个人选择离开GE的举动意味深长。

  2017年9月13日,GE再次对中国研发中心“下手”。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E医疗集团中国总裁段小缨,宣布GE对通用电气对上海技术中心(CTC)的战略调整,上海技术中心不再承担基础科研工作,这一任务将集中由位于美国Niskayuna和位于印度Bangalore的两个研发中心承担。

  段小缨称,为了更好支持GE中国“全面本土化、全球合作伙伴和全速数字化”三大发展战略。CTC的未来研发范围将聚焦先进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和数字科技。

  上海技术中心(CTC)位于上海张江,是跨业务集团、跨研究领域的研发机构,为GE各业务集团提供基础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工程开发和采购服务。筹建于2000年,2003年投入使用。

  研发转移的不止GE一家。

  德尔格1994年进入中国后,中国业务持续走好,对其亚太地区和全球业务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德尔格在上海追加投资建造了新厂房大楼,作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并于2013年交付使用。但是,2015年年底,德尔格对其中国研发中心做了一些裁减。同期,飞利浦也对其苏州研发中心进行了调整,人员上有削减。

  为什么部分研发中心开始回归全球研发中心?

  ① 投入产出比没有达到期望值

  创新无论在哪里,评估方式都是一样的,都要看投入产出比。

  在华兴建研发中心的投入成本正变得高昂,包括土地、人力等各个方面,人才竞争压力下造成自身研发人员的薪酬飞涨。十几年前中国研发人员的成本仅相当于美国本土的1/5或1/6,现在人力资源成本基本接近。

  对于跨国医疗企业来说,在华兴建研发中心,存在巨大的跨国管理、沟通、差旅与人员外派开支。包括GE在内,除了回归Global来消除沟通带来的巨额成本,转移至印度市场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同时,中国的研发中心在跨国公司总部的地位始终比较低,在一些特定领域,中国的研发成果的确有领先,但总体的研发氛围并没有优势,研发成本一点不低。在中国兴建研发中心总体的投入产出比低于期望值。

  ② 随着本土企业的崛起,政府政策倾向于自己的“孩子”

  国家在引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时,除了希望带来更好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进行技术升级。为此,中国政府对于跨国企业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而经过数年的深耕,中国本土企业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借助这些跨国药企完成了本土产品和技术的提升,而不少借此崛起的中国本土公司如今已经成长为跨国巨头在华的重要竞争对手。政府已经开始逐步收紧相关政策,扶持本土企业。

  ③外资企业人才流失,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抱有顾虑

  时代催生了很多的中国创业者,中国本土企业逐渐崛起,外企光环减弱,不少从顶级医疗企业出来的高端人才选择了加入民企或国企。人才的竞争已经是外企、国企、民企大家一起拼人才。

  外资医疗企业在中国培养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不少流向了竞争对手。联影作为国产品牌的代表,挖了很多西门子、飞利浦、GE的高端人才。北大医疗的CEO宋劲松,原来是GE医疗的二号人物。还有不少人才选择了创业。

  同时,外资医疗企业普遍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抱有顾虑,担心专利泄露,很难完全放心将核心技术与业务放到中国来。

  跨国医疗企业仍看重中国市场,“回归”或“加码”都是战略

  虽然因为政策、人工成本等原因,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如前几年那么具有诱惑力,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实力不容小觑。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测:2019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为16.8%,仍将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态势。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策略不同,但一定不会放松,而是大幅加强,包括研发在内。无论是“研发回归”还是“加码研发”,都是企业的发展战略。至于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研发,这是大公司在全球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美敦力:

  就在昨天,美敦力重磅宣布,在成都奠基建设中国第二个医疗创新中心!美敦力成都医疗创新中心成为国内先进的多学科医疗技术临床培训综合基地,预计投入使用五年内,每年能够培养约7000名医疗专业人士。由此,中国将成为美敦力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个医疗创新中心的市场。

  医疗器械的老大美敦力发力投资中国研发。与跨国药企撤离相反的策略,表明了以美敦力为首的医疗领域巨头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而这得益于位于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的成功经验。

  2012年,美敦力在上海张江设立了上海创新中心。同期,柯惠医疗的研发投入开始向新兴市场转移,柯惠的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浦江中心正式成立。2015年,随着美敦力公司与柯惠公司的合并,这两个研发中心也正式整合,成为美敦力全新的中国研发中心。

  过去5年,共有24个产品从中国研发中心开发出来,22个产品上市,有17个产品在海外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GE也在成都兴建了研发中心,但如上文所述,仅仅过了4年,成都研发中心被裁撤。

  不同领域的跨国医疗企业在华发展阶段不同,策略不同,所采取的举措自然也就不同。

  对于爆火的IVD领域,跨国医疗企业近年大多在追加投资,建设工厂和研发中心。

  雅培在2016年9月,正式启用位于上海的雅培中国研发中心。

  2015年贝克曼库尔特在苏州成立了研发中心,并且扩大了原工厂的规模。

  2016年3月,罗氏在苏州设立罗氏诊断试剂生产基地。

  中国市场快速增长态势下,外资医疗企业是“研发回归”还是“加码研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们一起等待。(MedTrend医趋势(Trendhc)  MedTrend)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康谈网(www.kangtan.com)是定位于关注健康产业。想分享健康产业干货?发邮件至 news@kangta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

康谈网 读懂健康

关注康谈,收听和分享“健康”

携手康谈网,为您提供更多健康新鲜货。

热门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