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资本寒冬的医疗热土做投资

看法

康谈网 经济观察报 2016-11-27 18:08:26

摘要 今年资本很冷,可谓资本寒冬,但医疗可谓一片热土。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一级市场上,仅专门投资医疗的新基金就新增...

资本 医疗

如何在资本寒冬的医疗热土做投资

   孙琦

  今年资本很冷,可谓资本寒冬,但医疗可谓一片热土。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一级市场上,仅专门投资医疗的新基金就新增了40多家;一些原本投资方向里不覆盖医疗的基金,现在也纷纷组建医疗投资团队甚至把医疗投资作为主要方向。

  从政策层面来看,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定下明确目标: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8万亿,2030年要达到16万亿。这意味着,中国健康产业将会有巨大的增量。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通常在15%以上,而中国目前只占5%左右。

  某种程度上,对医疗投资的一致看好,反而加大了投资难度。一方面,风口之上泥沙俱下,项目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坚守理性,但也有一些新进场投资人对于估值条件不太敏感,作为早期投资人,会面临更多竞争。

  在这样的环境下,道彤的打法可以总结为:坚守两个原则,遵循两条逻辑,看好三个板块,落在四个领域。

  坚守两个原则:做懂的,不跟风

  首先是做自己懂的、擅长的。我出身于医疗器械领域,道彤的另一位合伙人黄宁先后创立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和国宾体检,投资并管理西安长安医院,长期从事民营医疗服务。我们不会轻易去碰那些我们不够擅长,但看着题材很好的领域,比如生物医药。一个成熟理性的投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及边界,善用自己所长。众所周知的巴菲特,在科技股很热时,并没有追逐科技股,而是坚守其能看懂的领域,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

  其次是耐住寂寞,不盲目跟风。投资市场很容易出现羊群效应,比如去年移动医疗很火,今年精准医疗很火。题材火的时候,很多资本一哄而上,尤其是傻钱的进入,更是催生了创业和估值的泡沫。但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不追风,而是潜伏在下一个风口。

  遵循两条逻辑:社会变革及技术变革带来机会

  一直以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依赖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技术提升带来的变革。我们投资时也遵循这两条逻辑:一是看好消费升级和医改带来的机会;二是坚信技术改变医疗未来。

  关于医改,市场有不同的声音,但我们对医改的未来有信心。这个信心是建立在本届政府一系列行动上的。比如之前多年打压药价不见成效,这三年随着两票制及药品零差价等一系列改革,药占比有效降低。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8月19-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在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规划纲要》,其中用专篇提出“发展健康产业”。

  本轮医改不同于上一轮。在上一轮的医改中,三甲医院空前强大,这加剧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看病贵这些问题,这些都亟待改变。十八大后,新建公立三甲医院已明确受限,政策不再鼓励现有公立三甲的扩建发展,而是鼓励医生资源的解放,让医生多点执业,让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尤其是资源下沉基层、服务基层。这都是政策制度的变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投资机会。

  一个典型的政策变革带来的投资机会是二胎政策的放开,之前因为长期的计划生育,医学院校一度不再设置儿科临床专业,直到今年才恢复,儿科医生培养也得不到重视。现在市场对儿科有着很大的需求,这也推动了儿科领域的投资布局。

  技术改变医疗未来,这一点毫无疑问。***、青霉素等每一个重大的医学科技突破都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变化。当下,生物医学、纳米科技、人工智能等技术都等在快速发展,奇点临近。

  就拿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结合来说,这其中就会有不少机会。比如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中国病人数量多,病例数据获得门槛低,这也是中国独特的优势与机会。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兰丁医学,它用自动化检测平台做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我们让机器去学习100万例样本,把健康的标本滤出来,把剩下的疑似阳性交到医生手中。通常健康的样本比例是95%,疑似阳性的样本是5%,这样医生就减少了95%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而在中国,病理医生是最缺的。

  再比如,我们投资的另一家胶囊胃镜公司,也在探索通过机器学习读片,让医生的时间更好地解放出来,这样医疗的成本也会相应地大幅降低。

  看好三个板块:

  在“生与死”领域做闭环式布局

  医疗覆盖的领域很宽广,作为一家早期投资机构,我们的资源、人力是有限的,需要聚焦。我们主要布局在三个板块,关注“一生一死”,所谓“生”是指妇产科、儿科,“死”是指肿瘤和心脑血管,后两个***是中国致死率最高的***。

  我们相对不喜欢投资那些刚需不够的,比如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这些都是反人性的。顺着人性才是刚需。怎么顺?在医疗中,我们认为,治疗优先于诊断,诊断优先于筛查,筛查优先于慢病管理、慢病管理优先于健康管理。这不同于政府的公共政策,投资机构要的是又快又好的盈利。

  每一个板块,我们最终都会落到四个领域: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在“生与死”板块做闭环式布局。

  医疗服务,尤其是连锁的市场化医疗服务机构,可以优先布局,这是医疗产业的基础生态。因为大多数医疗服务还是需要面对面来解决的,互联网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都离不开医疗服务这个载体。

  随着消费升级和医疗的供给侧改革,优质医疗资源也将从三甲医院溢出,会有很多患者的痛点可以捕捉。具体来说,我们看好妇科、儿科,血液透析,运动康复等领域。

  第二是互联网医疗。今天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医疗不靠谱,没有盈利模式。短期来看,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中长期来看,随着一些基础生态的逐步成熟,比如第三方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医疗智能硬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精确的***依据会使得互联网医疗从不靠谱变得靠谱;此外,从付费方来说,随着商业医保的兴起,加上这几年的互联网医疗消费教育,付费问题也将会得以解决,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盈利模式将越来越确定。

  其实,让互联网医疗变得靠谱的逻辑,也是整个分级***想要推进下去的逻辑。从制度层面看,医改趋势是分级***,为什么现在不行?因为基层医疗没有人才、技术,这个问题单靠基层也没法解决,医改想要推进下去,就必须要有第三方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足够的影像、器械及检验服务等。

  这样再回过头来看互联网医疗,投资逻辑变了,过去那种靠烧钱做平台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不会投资一个大平台,而是选择冷启动,选择那些做一单就可以盈利一单的项目,比如远程心电图、远程病理。

  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迈瑞这样的器械巨头开始通过动态心电贴片进入到这一领域,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第三个医疗器械是我个人比较熟悉的领域。就器械而言,目前已经到了一个投资的关键节点,国产器械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点不难理解,政府希望2018年前将药占比降到30%,由于收入缺口,不少医院在加大检查、检验的力度。而且,横向来看,在中国***与器械收入比为7:3,而美国差不多是1:1,所以药价下来了,器械的需求一定会上去。从行业数据来看,2016年医疗产业的四大板块中,器械领域是增长最快的。中国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迈瑞,今年的营收增幅创了新高。来自企业的数据和宏观面也相互印证了。

  技术层面来说,国产技术越来越成熟,局部战场已经可以和跨国公司正面交锋。所以说,国产器械公司进入了最好的时代。从投资层面来说,医疗器械场景越来越外部化,进入到家庭或是可穿戴,所以医疗器械的投资方向是小型化、智能化、便捷化。

  最后谈谈生物技术,精准医疗、3D生物打印、免疫治疗等概念近年来广受资本追捧。这其中,有些虚火正旺,有些还停留在科研阶段,也有些已有产业化的曙光。

  自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度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国内的精准医疗投资呈现井喷的趋势。虽然精准医疗很火,但我想泼泼冷水,很多精准医疗企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中,虽然方向没错,但估值已经离谱。近几个月,顶级学术刊物上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结果,也有些质疑的声音,显示出学术界也好、业界也好,对于“精准医疗”这一概念日趋冷静,悲观地讲,也许再过半年就要退潮。而像基因编辑、3D生物打印等今天都还在技术开发的阶段,尽管发展迅猛,前景也非常乐观,但仍有些技术环节的难点需要攻克,从政策角度看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理论到技术,是政府及科研机构做的事情;从技术到产品,才是投资人做的事情。

  相对来说,我们更看好***免疫治疗等领域。免疫疗法分很多类,其中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相继通过临床实验,进入市场,获得不俗成绩。如CAR-T等***免疫疗法也在FDA二期临床试验过程中,有望明年上市。但国内由于魏则西事件,卫计委一刀叫停***疗法,引发业界震动,许多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估值也一再降低,或许成为一个政策性机会窗口。就基因测序领域来说,产业该有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布局。对于未来,我们更看好***,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

  总体来说,投资生物技术,守住估值,踏准节奏很重要。

  (经济观察报记者王雪乔采访整理)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康谈网(www.kangtan.com)是定位于关注健康产业。想分享健康产业干货?发邮件至 news@kangta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

康谈网 读懂健康

关注康谈,收听和分享“健康”

携手康谈网,为您提供更多健康新鲜货。

热门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