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后的大健康,元年与新时代

看法

康谈网 品途商业评论 四百味 2018-02-25 21:09:44

摘要 回顾2017年,这是医疗技术的元年,技术、政策和消费升级,让医疗行业进入了转折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每一个行业都...

大健康

2017后的大健康,元年与新时代

  回顾2017年,这是医疗技术的元年,技术、政策和消费升级,让医疗行业进入了转折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每一个行业都进入到了创新时期,才能让我们迎接到这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环节单独去做,甚至一两个环节去做,可能都不会促成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文丨lesly

  当下环境,医疗既符合消费升级的属性,又是社会刚需,同时也是一个融合了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创新的行业。可以说,医疗是现今新兴产业里外延最广的一个产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用“大健康”这个中国独创的概念来概括这个行业。

  在大健康产业的三个分类(医疗服务、医药、器械)中,医疗服务是比较复杂的,大量的医院在中国缺乏投资机会,301和协和投不进去,能投进去的标的,一般人也不愿去买。正因此,更多资本热衷关注器械和药品领域,从中我们也看到,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医疗,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种种迹象都在验证,这是一个医疗技术的元年。

  投资医院的意义

  说到医疗技术,人工智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而它的争议也最多。目前就存在着两派观点。

  第一派是工具论。以扎克伯格为代表,他认为AI永远不能超过人类,就像汽车、计算机、互联网一样,是被人类所用的;

  第二派是毁灭论。以埃隆•马斯克为代表,对AI的威胁性始终持有警惕。

  在《四百味》与投资人的交流中,我们也听到一种说法,即耦合论,或者叫做共同计划。最好的例子体现在医院里。尤其是中国的医生,在AI上受益最大,中国医生有着不可替代性,但AI能把最牛的主任解放出来,让他们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治疗顽固***,而不是一天挂100个号里有90个号都是感冒。其实这100个人里,90%的工作是AI就可以解决的。

  国内一家创新项目做了项回访服务,这个产品就是当用户输入了自己的病例诊断报告后,服务商会用一个虚拟人物回电话(但是很多人并没发现这是虚拟人物)。配合AI,最后让医生决定Yes or No,这省去了核心医生大部分的无用时间。现在AI做的不是替代医生,而是把完整的诊断提供一个补充,给你三个方案,让医生做决策。

  这部分工作其实就是传递资料的工作,医生根据结果观察患者的后期治疗,体现了健康管理和后续长期服务的问题。相当于客户对医院的黏性提升了,并且打开了医院的Y轴产业链。

  这也侧面证明了,很多基金收购医院的目的,其实不仅仅是赚医院服务的钱,更多人想围绕医院获得外部利润。患者看完一次病,医院怎么保证他第二次还来?怎么能长期保持患者的健康,让患者花钱买健康,而不是把钱花在治病上?

  这就需要医院通过后续对患者的照料,就相当于真正实现了对病情实时监控,对所有的患者病例有一个梳理,谁先拿到这些资源,就相当于锁死了一个客户。

  就算是北大、中信、复星、华润投医疗的四大集团,都鲜有单纯依靠医院治病来获得回报的。

  和网购做个对比。作为大消费,医疗服务的评判指数就是客单价、复购率、获客成本。医院的客单价没办法提升,而对大医院来说,不存在获客成本,但如何保证这个复购率?怎么增强黏性?这就要靠治未病。

  通过不断的回访了解客人的身体状况,制定健康方案。人们经常讲“慢病管理”,怎么管理?没有回访就没法管理。

  我们原来是戴一个可穿戴设备,然后把数据拿给医生看。但是三甲医院的科主任没有时间去看这些数据;让社区医院的医生看,患者又觉得不放心。

  业内人士称,“大家一直觉得医生一天看100个病人不可思议,但配合AI,一天看一千个病人都能做到,他只要打勾打叉就可以了,就像看片子一样。”这就充分解放了医生的时间,而不是医生是否失业的问题。

  IBM沃森之所以用了漫长的时间才推向市场,主要是因为它在美国两个最早的癌症中心做了大量落地工作,从受人嗤之以鼻——完全不信任——将信将疑——成为好朋友,最后到现在几乎受到完全的依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对中国来说其实更艰难。美国的医疗数据是高度集成化、结构化的数据,医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中国每个医院写的东西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IBM也专门找了国内企业做本土化的事。据了解,IBM在中国的阻碍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的医院难进;第二是进了医院没有办法统一标准,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医院诊断出的病例有的可能寥寥几十字,有的可能是上千字。

  正经历的飞跃

  实际上,一个个体的基因测序结果,就有1~10T的数据量。这么多数据,什么人能看的出来?就算成熟的大数据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的专家、遗传学专家也根本做不到。这就需要AI去介入,分析其中基因突变的特征。就是把结构化的数据教给AI,最后它自己能分析这个基因。现在的机器千元美金就可以搞定,但是后面的东西是很多测序公司提供不了的,同一个人的基因给不同的人测,给不同的LD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第三方实验室测,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AI技术在未来5年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颠覆作用。其中有三个方面,上面提到的是第一个方面——技术的革新。

  第二方面:2017年最惊人的技术是免疫治疗,就是CAR-T技术的推出,也叫嵌合抗原受体T。前段时间美国批了两款药:凯特和诺华,这也是癌症化疗上仅有的两个里程碑。

  第三方面:靶向药,这是30~40年前就有的,很多人认为免疫治疗开启了癌症的第三个纪元。免疫治疗跟以往所有其它治疗的不同点就是,免疫治疗是用自身的抗体来***自身***,很多医生都认为癌症是不能被******的,***只能去抑制它、控制它,因为所有的药都有耐药性,肿瘤***很聪明。但是用自己的抗体来杀死癌症***,就为这个治疗提供了可能。

  据《四百味》了解,目前CAR-T这两款药做的B***急性淋巴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癌,临床患者用下来基本不存在耐药性。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抗体拿出来,进行基因编辑之后,再输送回去,用一个被编辑之后的“导弹”,定向杀伤体内的肿瘤***。有产业人士认为,这是改革人类进程的一个技术,它拉动了整个生物制药和制药产业的一个飞跃。2017年是一个技术元年,同时也是免疫治疗的元年。

  之前国内对这方面都有疑问,但现在美国两款***的上市,让中国的几家做CAR-T最好的公司都开始大举进入。在这种环境的促使下,会看到现在恒瑞这样的国产生物药企业,市值也已经突破了2000亿人民币。

  最好的改革,最残酷的改革

  生物药给了全球做药的人一针强心剂,尤其在中国。据悉,2017年CFDA的审评中心招聘人数有明显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其效率的提高。去年的一款***审核,中国审核期仅次于美国,同时高于欧洲,这也体现出了监管层前所未有的改革。

  甚至有产业投资人感叹,政策上支持创新,监管也鼓励创新,大量的生物药技术已经到了成熟阶段,投资人愿意去投以往不愿投的早期项目,再加上从国外袭来的科技创新浪潮,大量哈佛、耶鲁、斯坦福的顶级科学家回国创业。此外资本市场的表现,IPO开闸式的上市,资本端、人才端、政策端、监管端、技术端——五端合一,把整个医药的市场给搞活了。医药的盘活,服务和器械的上升势头也将随之而来。

  从投资角度、技术角度来讲,***是要求最高的核心技术,而且其投资周期是最长的。PE机构对药企的态度,在10年来就有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纯PE机构愿意参与早期的***投资。在《四百我》采访的投资人中,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意味着柿子已经熟了,到时候了。原来的土壤不成熟,没人干这个事,包括上市公司也不敢干,所以都在做仿制药和中成药,但现在不同了。”

  CFDA另外一件事,就是今年出台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的有关事项(征求意见稿)》,这标志着一致性评价工作将正式全面展开。

  过去一款药100家企业在仿,大家都在市面上卖,拼的就是价格,看谁能弄到渠道、弄到批号。造成的问题就是那么多的上市公司里,几乎没有在CFDA拿到证的,全是仿制药,甚至有几种药叫做me too(你有我也有)、me better(你有我比你强)、me first(你没有的我先有了)、me basic(全世界最牛的)。

  中国大部分都不是me too,都是me worse(你有了,我可能还不如你),这就限制了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因为医保在这,医院又有价格,愿意买,只要渠道牛,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利。国家看到这个问题,想促进药企的创新,就必须将 “体量碗”掀掉。

  怎么掀掉“体量碗”?所有的仿制药重新评价一遍。仿制药只保留药效达到原药效比例最高的。有了这个评价之后,小药厂就做不起一粒仿制药,而且时间卡的很紧,这就逼着小药厂重新思考定位。

  而大药厂有仿制药的,就只做那两、三个仿的好的(因为仿制药还是需要保留的),其他的精力收一收,搞研发,搞创新药,政策提供绿色通道。

  现在的情况就是,一方面在仿制上优胜劣汰,然后把创新的通道打开。监管模式本身也在创新,它不仅是鼓励产品创新,它的模式本身也在创新。所以,今年的CFDA大家都觉得变化特别大。

  生物药步入“天时地利人”

  有投资人对《四百味》表示,目前生物药正步入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

  天时: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越来越高涨,医保的支出和人民医疗支出,被证明跟人均GDP是完全呈线性上涨的,跟总GDP无关。2010年,中国人均GDP高于4000美金,而现在是8000美金,大概达到了美国的1/6。老百姓有钱了,愿意给医疗买单了,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市场政策再鼓励,老百姓如果没钱,这事也搞不定。

  老百姓有钱是两点:第一是医保愿意给老百姓出钱,老百姓的医保是哪来的?是工资推上去的;第二是国家的政策,推动健康中国,就是第一次把健康卫生写在顶层领域,原来卫生也很重要,但很少出现在重大会议上,并提出明确目标。

  最高层的战略和老百姓的需求构成的机制,是天时。

  地利:监管是其中一部分,监管是多元化的措施,它不可能只有一个渠道,单纯鼓励创新是纸上谈兵,它必须扫除过去的利益链条,给新鲜血液打开方便之门。扫除这个利,就是对往期不合格的药进行退审,甚至直接撤掉。

  医改政策将消费端的加成取消了,做出了“两票制”,分离了医和药。刨掉过去药厂依赖渠道所支撑的“沃土”,让老百姓对医疗更信任,愿意去支付高价的药,但什么样的药能卖高价?真正的创新药、治病的药才可以。

  人和:再往下就是生物技术到了一个节点,PD-1已经上市两年,现在已经批了16个试用证,而且已经批到了一线,给临床的癌症用。在生物药领域,过去都是小分子的化学药,那么生物药的崛起,就让大家看到了纯粹的小实验室创新也能做出很棒的东西,因为PD-1,包括CAR-T都是原来小实验室做出来的产品,被药企巨头收购。因为巨头创新有很多障碍,它不能异想天开。

  现在一个新药的研发,非常的昂贵。实验室的一些成果转化,成为一个新药的创新主要来源。过去是没有这个途径的,现在每年排在全球销售前10的药里,有6-7个都是生物药,在5年之前,这个销售榜单上还都是化学药(小分子药)。这个风向吹到中国后,大量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创业,因为有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事,有了创新沃土,也有了资本从下往上的推动。

  医药就是很费钱,不但是费钱,而且是周期极长,就是花了钱之后,可能八年都听不到一个声响,一般的投资人是接受不了的。中国的PE最多都是3+2、5+2,就是7年,这个7年连临床都做不完。

  美国的PE很多都是10+2,是12年,所以它可以覆盖完整的医药周期,专业的医药投资人可以允许15年再退出,只要这款药上市就行。中国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长期基金,所以它可以做这个事了。

  消费升级的环境、最高层的政策、监管体系的变化、中国的医疗医改,一系列变化,终于改到了核心。所以每一个部分都在创新,才能让我们迎接到这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环节单独去做,甚至一两个环节去做,可能都不会促成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康谈网(www.kangtan.com)是定位于关注健康产业。想分享健康产业干货?发邮件至 news@kangta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

康谈网 读懂健康

关注康谈,收听和分享“健康”

携手康谈网,为您提供更多健康新鲜货。

热门阅读

X